近現代中國木結構建筑的發展-2
- 發布時間:2022-04-06
- 發布者: 哲匠之家
- 來源: 搜狐
- 閱讀量:
01
現代主義的短暫發展(1949-1952)
?建筑類型:工人新村式建筑
?技術發展:磚木結構、混凝土框架結構
新中國成立之初, 百廢待興,這一時期建設活動主要集中在修補戰爭中遭到破壞的建筑,并興建了一些急需的建筑。受勒·柯布西耶的“光輝城市”、高 層 集合住宅理論 ;格羅皮厄斯的“ 行列式集合住宅 ” 理論 ;1933 年《 雅典憲章》功能城市組織結構理論等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和城市規劃理論的影響,我國建設了大量投資較少的“ 工人新村”,這些新村住宅區別于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建筑。
我國還建設了少量文教醫療、商業和觀演建筑,都不再采用單純的傳統木結構,例如同濟大學文遠樓就采用了混凝土框架結構。

湖南婁底新化太坪民居房立屋架

02
民族主義思想 :傳統復興式建筑 (1952-1954)
?建筑類型:民族形式復古建筑,這一時期以大屋頂作為“社會主義內容,民族形式”的 典型代表
?技術發展:運用了現代建筑材料及技術,解決了傳統木結構建筑跨度受限的問題
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穹頂鋼結構之上的木屋蓋系統,以36榀木屋架為主承重結構,木屋架的豎腹桿下端通過栓錨連接在穹頂鋼結構節點上 。巧妙地運用了現代建筑材料及技術,解決了傳統木結構建筑跨度受限的問題, 順應了當時傳統復興的建筑潮流。
03
1955 年至 1959 年時期的木結構 建筑
?建筑類型:復古建筑不再是主流,國內建筑出現簡約化的傾向。
?技術發展:磚石作為外部承重墻,內部為木柱承重,使用木架樓板、兩坡頂木屋架,與傳統木結構相比結構更加合理、技術簡單。
04
1970 年至 2000 年時期的木結構 建筑
? 建筑類型:20世紀80年代,由于盲目建設和濫砍濫伐,我國的林木資源幾乎消耗殆盡。 磚木結構逐漸被混凝土框架結構、鋼筋混凝土結構替代。